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官风采 -> 法官随感

法 官 老 李

  发布时间:2008-02-21 11:46:28


    从姚村法庭调到河顺法庭有两个月了,离开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我心中总有一种淡淡的牵挂,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牵挂什么,眷恋什么,却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道不清,言不明,我决定故地重游,走回去看一看,想一想。

    一个煦暖的冬日上午,我又置身于我奉献三年青春的姚村法庭。同志们都下乡去了,往日暄闹的法庭显出了少有的宁静。院子里铺着一些杨树叶子,还有最后的几片树叶在与杨树做最后的告别。五棵笔直挺拔的杨树由于落完了叶子,显得更加直刺青天,给人一种高傲、伟岸的感觉。睹物思人,我想到了老李,院中的杨树就是他十五年前栽植的,如今树木成材,却不见当年植树人。老李在姚村法庭工作了十八年,现在,他已经象告别大树的树叶一样,离开法庭,退休在家了。想到老李,我仿佛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但很魁梧的老法官,一身褪色的法官制服,高声大气地讲着话,为加重说话语气,用力地挥动着一只胳膊,指间还燃着一颗烟,咚咚咚大步流星地走将过来。老李何许人也,听我信手拈其事例一二,大家就晓得了。

    公允地讲,老李的业务水平一般,是半路出家。起初办案时,他经办一起析产纠纷,判决书把“院中柿树归被告”写为“院中是树归被告”。被告据此说院中所有的树,包括柿树、梨树都是他的。虽然如此,每起复杂难缠的案件,到了老李手中都能迎刃而解,而且调解率特别高。有人因此戏称老李是一员福将。根据我对老李三年的观察,我认为那是他崇高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十八年来在法庭所在地立下的威望,口碑使然。

    老李淡薄名利,活得很真实,退休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审判员,他却从没有抱怨过什么,据我了解,他也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转业后,他在基层法庭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八个春秋,法庭办公楼、审判庭从规划到一砖一瓦的建设他都参加了。法庭院面平整是他去赵家河挖的沙;法庭院里的白杨树是他亲手栽植的,就连墙外那一垅菜地,也是他开的荒,年年种蔬菜,供应法庭小食堂。有时跟老李下乡,看到七老八十的老太婆,老李会很平静地说:“当年是我给她离的婚”。是啊,十八年了,老李不知给多少人离过婚,不知给多少人处理过纠纷。老李很执拗,凭他的资历、年龄,完全是可以回法院机关工作,那样离家近一点,生活得舒服一点,但老李几次都谢绝了组织的照顾,我知道他是跟法庭有感情,舍不得离开。

    老李生活十分俭仆,他甘守清贫,不喜张扬,经常穿的是七十年代的军用皮鞋,八十年代的法官制服。据老李自己讲,一双军用皮鞋穿十年,他还保存着三双崭新的军用皮鞋呢。冬天,老李还披一件七十年代的军用皮大衣,晚上盖在棉 被上,敝帚自珍。夏日老李穿一件有胳膊的法官夏服,那感觉就象一位普通的邻家大爷一样。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使得当事人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和他的心贴近了,再加上老李是出了名的“牛脾气”,他总要不厌其烦的作思想工作,一般的当事人都会被他说动,达成调解协议,每年经老李调解的案件总能占到他所办案件的七八成。

    法庭条件艰苦,工作累,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老李这样的普通法官,才便得法庭充满了生机,洋溢着活力,走过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我魂牵梦绕的法庭院落里五棵伟岸的白杨树,就像那些曾经工作在法庭的和老李一样的法官,更是老李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白杨精神。

    法庭的同志下乡回来了,这是一支机构改革后新的战斗队伍,人年轻,学历高,工作勤谨。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挺拔伟岸的杨树落尽了叶子,我知道它在蕴育更大的生机,你仔细看,有的枝干已经抽出了杨树桃了。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