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姚村法庭:当红旗渠精神遇上“枫桥经验”

  发布时间:2025-07-15 08:38:30





    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司法血脉?河南省林州市人民法院姚村人民法庭以红旗渠精神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双翼,以“实质解纷”为核心,探索打造“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在乡村织密调解网络,让大量矛盾纠纷消弭于源头、化解于诉前。2024年以来,法庭收案量出现下降“拐点”,辖区万人成讼率持续走低,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荣誉,成为河南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标杆样本。

    ‌护企安商促双赢:一纸驳回令背后的司法温度

    “账户没被冻结,生意伙伴变回了合作伙伴!”林州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总监指着仍在正常运转的银行流水感叹。2025年初,当姚村法庭法官贾永增驳回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的保全申请时,当事人没想到这纸裁定书竟成了两家企业发展的“合作纽带”。

    原告某设备公司因30余万元货款被拖欠申请冻结被告企业账户。贾永增审查时发现,这家从事高新电子材料研发的民营企业,近年来营收稳定、无其他债务纠纷,且纠纷金额仅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小比例,保全必要性不足。“若冻结基本账户,企业投标保证金无法支付,可能失去千万订单。”他带着法官助理实地走访,确认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仓库成品库存充足,完全具备偿债能力。

    法庭最终作出驳回保全申请的裁定,但司法服务并未止步。贾永增当天组织“三方会谈”,让双方财务人员逐笔核对40余张送货单。“法官连两年前模糊的签收单都帮我们查清了。”原告代理律师回忆。核对结束后,被告当场转账支付全部货款,原告立即撤诉。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月后,两家企业还签订了新的供货协议。

    这正是姚村法庭“三优先三审慎”机制的生动实践:涉企案件优先办理,但保全措施审慎采取。2024年以来,法庭共审结涉企案件201件,其中91件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对3起保全申请进行必要性审查后驳回,帮助多家企业渡过资金周转难关。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后续纠纷发生率下降62%,真正实现了让司法裁判成为助力企业爬坡过坎的“及时雨”、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该案例只是姚村法庭践行“实质解纷”理念的一个缩影。2024年,姚村法庭还成功化解一起群体性物业纠纷。某小区百余户业主因物业服务不达标拒缴费,物业公司起诉后,法官贾永增采用“示范诉讼+联动调解”机制,最终物业公司主动整改并撤诉,业主们自愿补缴费用,实现“审理一案、化解百案”的社会效果。2024年法庭调撤率同比提升15.5个百分点,上诉率下降5.58个百分点。

    审执联动高效解纷:24小时抚平亲情裂痕‌

    “孩子终于能安心上学了!”2024年深秋,谢某紧握执行员小李的手哽咽道。这场持续两年的抚养权拉锯战,在法庭“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下24小时内圆满化解。

    谢某与陈某离婚后仍同居生育次子,再次分手后因长女抚养权争执不休。法院判决长女归陈某抚养,但孩子长期随谢某生活拒不分离。执行员小李发现双方积怨已深:陈某斥责谢某“藏匿孩子”,谢某控诉陈某“未尽父责”。

    “传统的执行方式可能会加剧对立,必须找到双方的情感平衡点。”小李立即联袂主审法官上门。在贴满奖状的儿童房内,法官指着孩子成长记录:“强行分离会撕裂孩子的心。”又严肃告知谢某:“拒不履行将面临司法拘留。”调解从日落到深夜,法官时而倾听委屈,时而核算抚养费,时而回顾温馨往事。最终达成新协议:长女随谢某生活,陈某定期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法庭连夜确认协议效力,陈某当场支付首笔费用,孩子牵着父母的手露出笑容。

    这种“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正是姚村法庭提升解纷效能的关键。法庭设立“一站式”立案窗口,平均立案周期缩短至0.5个工作日;构建审判执行协同信息平台,法庭与执行局实现案件进展双向实时互通;针对涉农、家事等高频案件,完善“审执衔接”工作规范,形成全流程动态跟踪机制。数据显示,2024年法庭审限内结案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大量纠纷在诉讼阶段就得到彻底解决。

    ‌渠畔调解室解心结:从“反目”到“握手”的28天

    “原大哥,以后还是好兄弟!”2024年9月,在红旗渠分水岭的坟头村渠畔调解室,王某将赔偿款递给原某松,两人相视而笑。这场工伤纠纷在28天内从拳脚相向到握手言和。

    原某松为王某安装电缆时跌落受伤,花费2万余元。王某垫付部分费用后,以“操作失误”拒付余款。多年好友反目成仇,甚至在村里大打出手。

    姚村法庭法官贾永增带调解员火速进驻“渠畔调解工作室”。原某松出示医疗单据,王某则亮出“安全责任自负”的施工协议。“根据《民法典》,接受劳务方未提供安全防护应担主责!”贾永增指着法律条文说,“但操作不系安全绳也有过失。”调解员老白动之以情:“两家三代交情,真要为一万块成仇人?”

    三轮调解后达成协议:王某担责70%,原某松自愿让步。签字时王某当场付清赔偿,两双手再次紧握。“没出村就化解矛盾,保住了情分。”原某松感慨。

    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姚村法庭在史家河村设“预防矛盾纠纷工作站”,2024年就地化解纠纷7起,助力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在坟头村建“渠畔调解工作室”,累计化解纠纷28件,成为红旗渠精神与枫桥经验融合的典范。

    从红旗渠畔到田间地头,姚村法庭正以司法实践诠释着“立足预防、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的治理智慧。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到姚村法庭调研时,代表们高度评价:“这里找到了基层善治的金钥匙!”当红旗渠精神在法徽上闪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旗帜正在太行山麓高高飘扬。

    “姚村法庭传承红旗渠精神攻坚克难的魄力,将‘团结协作’融入多元解纷,以‘无私奉献’的司法担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红旗渠精神在基层司法沃土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林州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静说。

责任编辑:李广    

文章出处:河南省林州市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